“以前老百姓去‘赶场’,远的走路要一两个小时。现在,建制村通畅率达100%。”4月16日,在与习近平总书记面对面座谈时,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委书记蹇泽西迫不及待地将交通条件的改善向总书记作了汇报。 就像蹇泽西向总书记汇报的那样,交通在石柱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确实发挥了先行作用。从泥结碎石路面到水泥路面,从货物运输靠肩挑背驮到村村通客车,越来越好的交通正在助力石柱县百姓大踏步奔向小康。 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石柱县境内海拔达119米至1934米,地势东高西低,群山连绵,重峦叠嶂,峰坝交错。受此影响,石柱交通发展历史欠账较多。中益乡华溪村党支部书记王祥生说:“过去,我们这里的路是泥结碎石路面,下雨天在上面走浑身都是泥,大车也不敢上,担心把路面压坏。” 石柱县地处北纬30度,富含有机质的地带性黄壤、黄棕壤和紫色土壤,是大自然给予石柱种植黄连、辣椒和饲养蜜蜂的最好馈赠,但受制于交通,这些资源一度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优势。石柱县交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公路不畅,大车进不来,农产品运不出去,石柱县百姓的种植、养殖业多是个体行为,没有形成规模,大企业不愿意到这里投资建厂。 大山挡住了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也挡住了石柱百姓的致富路。石柱县百姓翘首期盼自家门口能通公路。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石柱县抢抓重庆市“交通建设三年会战”机遇,以路为先,精准规划,着力织牢一张交通扶贫大网,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据统计,2015年以来,石柱县新改建农村公路1097条共2974公里,其中通畅项目605条共1994公里、通达项目230条共514公里、易地搬迁交通项目262条共466公里。 目前,石柱县还有15个深度贫困村,1169户贫困户。他们是“艰中之艰、困中之困、难中之难”,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蹇泽西向总书记汇报,解决石柱县“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有三大瓶颈: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如何破解三大瓶颈?蹇泽西认为首先要修路:“路通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就会发生变化,也更有精气神。” 据了解,今年是石柱县“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攻坚之年,该县计划实施“四好农村路”通达、通畅、窄路面扩宽工程500公里,实现全县撤并村农村公路通畅率100%、村民小组通达率100%、村民小组通畅率90%。 路修好了,脱贫致富有奔头 中益乡龙河村的李翔安老人对交通条件的改善体会很深:“我在这儿住了一辈子,以前只有一条路,吃点盐都靠背,现在车子一拖就拖到家门口,变化实在是太大了。”“路修好了,脱贫致富有奔头。我们的山货能卖到山外,好日子还在后头呢!”中益乡盐井村红岩组村民陈益生说。 畅通的公路不仅方便了百姓出行,更增强了脱贫攻坚的动力。“现在道路修好了,快递很方便,我们的豆腐干在网上特别畅销,2018年‘双11’当天营业额就达1.6万元。”大歇镇流水村锦源黄豆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段应飞兴奋地说。 段应飞祖辈都在流水村制作豆腐干,以往交通不便,小作坊制作的豆腐干售卖都靠肩挑背驮。2012年,在外务工的段应飞看到家乡交通的变化,毅然决定返乡创业。2017年2月,他投资70多万元,成立了锦源黄豆专业合作社,建成了一个占地2亩的豆腐干加工厂,并在2018年上半年注册了“流水老场豆腐干”商标。通过在电商平台推广,他们的豆腐干畅销全国。 公路通畅也激发了华溪村乡村振兴的活力。华溪村率先在石柱县成立了中益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将全村土地进行整体流转,由公司统一种植、统一管理。如此一来,不但调整了产业结构,还成功地将华溪村村民变为股份农民和职业农民,促进生态增值、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既然党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总书记对石柱百姓的殷切期望,令蹇泽西印象深刻,“石柱要吃得了‘黄连’苦,解决问题不怕‘辣’,这样群众生活才能比蜜‘甜’。”蹇泽西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石柱县在通畅的道路上正努力向前奔跑。 重庆今年再建农村公路2.4万公里 石柱县只是重庆市扎实推进交通扶贫的一个缩影。重庆市交通局党委书记、局长许仁安说:“总书记此次聚焦脱贫攻坚工作,专程到重庆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我们做好交通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今年,重庆市将建设“四好农村路”2.4万公里,新增4000个村民小组通公路、8000个村民小组通沥青路或水泥路。其中,今年1月至3月已启动建设“四好农村路”6600公里,目前已建成4235公里。 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最为关键的阶段,交通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越是到吃劲的时候,越要响鼓重锤。“没有交通,就没有眼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既是对交通重要性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全体交通人的鞭策。目前,全国832个贫困县,153个已经宣布摘帽,284个正在进行摘帽评估。全国交通运输干部职工将一如既往、全力以赴,汇聚磅礴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