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年4月1日,雄安新区设立整整两周年。 在这片近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虽然表面看去没有太大变化,但内在已经蜕变,新的力量正在不断积蓄、有序生长。目前,新区规划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即将转入大规模实质性开工阶段。 为什么要设立雄安新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27日听取关于研究设立雄安新区有关情况汇报时说,设立雄安新区,是我们城市发展的一种新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要怎么建设雄安新区?在2017年2月主持召开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16字标准,即“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说:“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 雄安的规划和建设,就是要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用一场技术革命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探索一种全新的发展路径。这不仅是为雄安的发展,也是为中国城市化推进到一定阶段,各种问题开始凸显时,探寻解决之道。 这是最早一批到雄安工作的人的使命。而唯有在新的思维方式指导下不断进行创新,才能实现这一使命。 雄安在做规划时,就遵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考虑对资源的集约,对生态的保护,不鼓励违反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为此,雄安要研究信息化,研究生态文明,研究人类社会进入全面知识创新的背景下,怎样发挥雄安的作用。 雄安的规划建设不是简单地建一个城市,而是把它打造成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趟出一条未来城市发展的全新路径,在未来的经济全球化格局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过去两年,规划是雄安的一项主要工作。作为责任主体,河北省委、省政府累计安排1000多名国内外专家、200多个国内外团队、25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推动规划编制工作。目前,雄安新区已经基本形成一套高水平规划体系。 有人说雄安规划编制得有点慢,但在今年全国两会接受采访时,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长、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认为,这个规划编制的速度一点都不慢,或者说这样的慢是雄安想要的慢,这样的慢是为未来的好,是为未来的快。 过去两年,雄安新区还启动实施了一批基础性重大工程项目,开展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2018年,雄安新区共植树11万棵,对白洋淀开展了一系列整治。截至今年3月10日,历时3个多月的引黄入冀补淀调水工作结束,黄河首次向白洋淀生态补水8000万立方米。白洋淀的水质有了明显改善,但离目标尚远。 陈刚说,建好雄安新区可以有100个加分的项目,不治理好白洋淀总成绩就是零分;治理白洋淀污染有100个客观理由、现实困难,但不治理好白洋淀,作为雄安的建设者就没有任何意义。 过去两年,雄安还在人才引进、大部制改革、产业引进等方面,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了基本的、有突破性的体制机制框架,并以全新的体制机制有序推进各项工作,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 接下来,雄安将深化规划内容,做好城市设计,把蓝图转化为现实行动,把蓝图转变为路线图、项目表和施工图。 创新是雄安的动力之源。无改革创新,无雄安价值。制度创新仍是雄安工作的重中之重。雄安正按照雄安质量的要求和标准,研究制定新区改革开放的相关政策措施。例如,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雄安城市开发模式怎么走,如何做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新区将融合土地、资本、人力、信息、技术等各方面要素,形成一种全生命周期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模式。这些创新,关系着雄安能在多大程度上承担起中央赋予的各项职能,并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打好制度基础。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1月24日出台的《关于支持雄安新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中,有许多雄安新区改革创新的内容,要求雄安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大胆推动各个领域、特别是改革开放前沿一些政策措施的落地实施、见行见效,给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接下来,雄安将依循这些精神,将其不折不扣地落地。 雄安将坚持市场化的思路,不走行政命令、招商引资的老路,从一开始就要让市场机制作为内生动力,让各类市场主体充分竞争、竞相发展。新区的土地、住房、人口、产业、投融资等政策,都要体现市场化理念。 这就需要推动要素市场的改革,不管是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还是信息要素,都要能自由流动,并且探索多元化路径。比如土地利用和供应方面,可以探索出让、划拨、作价出资、租让结合等多种模式。 同时还需要确保拆迁的平稳有序,要加强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廉洁雄安建设不仅是雄安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重要保证。要把廉洁雄安建设融入到新区规划建设的全过程。 今年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雄安新区,对雄安新区下一步规划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这给雄安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可以预见,过不了多久,雄安将呈现出一幅让很多人渴望已久的图景:一面是塔吊林立的建设现场,另一面丛林密织、满眼葱郁,风吹来时,白洋淀凌波微浪,清新如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