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走十来公里山路去镇上赶集,到如今乘坐农村公交畅行通村水泥路;从昔日坐火车、倒汽车、再步行,整整一天也未必能从单位返回老家,同样的300多公里路程,如今4个多小时即可到达……经济社会发展,交通必须先行。改革开放40年来,甘肃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群众空前便捷的出行方式,正是40年来我省各项事业变迁、进步的缩影。 5月12日,农历三月二十七,正值周末。吃过早饭后,李东带上妻子、儿子,驾车离开兰州,两个半小时后,便回到了通渭县碧玉镇老家。母亲前两天就做好凉粉、甜醅子,一家人乐呵呵地吃完午饭,休息片刻后又驾车出门。 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七下午,李东老家附近的法海寺庙会准时开幕,3天半的庙会,重头戏当然是秦腔。尽管离开老家已近20年,但老家的庙会仍让李东印象深刻,只要时间允许,他总会回去一趟,陪父母看上一两天的大戏。 庙会的举办地,离李东老家约6公里。在他的记忆中,小时候去庙会,村里人总是成群结队,孩子们跟着大人,花一个多小时走上十几里山路。到了庙会,大人们全神贯注地欣赏秦腔,孩子们想方设法要来几块零花钱,买两根冰棍,看两场录像,一天时间就这样过去了。戏散场了,从四邻八乡赶来的人们又得原路返回。对孩子们来说,来时满怀期待兴高采烈,可到了傍晚,返程的十几里山路就格外漫长了。实在走不动了,只好央求母亲背着走。 如今,李东和“小伙伴”们都已过而立之年。匆匆流逝的岁月里,李东亲眼见证了交通建设给老家出行带来的变化:上初中时,天巉公路建成,父亲从单位回老家,再也不用连夜赶路或在定西暂住;随后的几年里,兰州周边的高速公路陆续建成,从老家到父亲工作单位300多公里的路程,通行时间大大缩短;2016年,老家的通村水泥路全部建成,乡亲们的日常出行问题彻底解决; 2017年,宝兰高铁建成通车,天巉公路取消收费,回老家的选择更多、出行更便捷。 李东说,从去年开始,如果不是回去之后还有其他出行需求,他回老家总是选择坐高铁,从兰州西出发,不到一个小时就到通渭站。出站后,在站前广场叫一辆出租车,半个小时就到家门口。 “上大学那会,寒暑假回家,得一大早从学校到客运中心排队买票,坐3个半小时的班车到县城,要是赶不上县城到老家的小面包车,就得坐招手停到镇上,再走十几里山路才能到家。”对比今昔,李东感慨万千。 相比李东,他的大学同学张文辉对30多年来出行环境的改善有着更深的感触。张文辉老家在陇南徽县,父亲是永登县一家国企的工人。“小时候对父亲的印象很简单,只知道他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工作,每年只在夏收和过年时才能回家,每次回家最少要两天时间,碰上天气不好,困在半路也是常有的事。” 即便到张文辉上大学时,从兰州的学校到徽县老家的路程,仍显得十分漫长。“从兰州出发,过临洮之后一路全是山路,碰上下雪天气就没法走了。” 而近几年来,随着武罐高速、十天高速、成武高速等高速公路相继贯通,陇南山区的出行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等渭武高速建成之后,从兰州到陇南的时空距离还会继续缩短,我们徽县人的发展之路也更加好走。”张文辉说。 李东和张文辉们的感受,正是改革开放40年来甘肃省交通运输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给群众出行带来的深刻改变。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我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4.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4014公里,55个县通高速公路,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1.33万公里,农村公路达到11万公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目标。未来3年,将重点聚焦交通精准扶贫脱贫、综合交通基础设施联网提升、运输服务升级、推进绿色发展、强化安全发展五大方面。甘肃省也将按照“交通强国”的要求,继续加快推动交通事业的建设步伐,今年将建成高速及一级公路350公里、普通国省道及旅游公路1500公里、农村公路(通自然村道路硬化工程)1万公里以上,确保全省98%的建制村通客车,到2020年,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乡乡通国省道、村村通沥青(水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