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上海国际海事亚洲技术合作中心(MTCC—Asia),以下简称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满一周岁。一年来,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专注于提升船舶能效和绿色航运意识,主动服务“一带一路”30余个亚洲沿海国家绿色航运发展,建设成立全球海事技术合作体系首个分中心——柬埔寨分中心,推进船舶能效技术创新与开发,为国际海事组织提供船舶燃油数据收集和技术支持,组织开展来自20余个国家近100人次的海事政府官员国际交流与培训,促进中国与国际海事组织的合作不断走深走实。 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在理事长金永兴、副理事长施欣的带领下,在交通运输部、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以及上海海事大学的支持下,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多达20余项,成果丰硕,有效提升了中国航运特别是上海航运业的软实力、品牌和话语权,在国内外海事会议上受到多方面赞誉。 成立全球海事技术合作体系首个分中心 2017年5月15日,由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IMO)委托授权,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在上海海事大学成立。2017年12月,上海海事大学党委书记金永兴理事长代表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出席全球海事技术合作中心联盟(GMN)启动仪式,并签署全球海事技术合作中心合作备忘录。其间,国际海事组织秘书长林基泽充分肯定了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所取得的工作成果,希望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继续深入开展海事技术规范和政策研究,参与国际海事标准和规范建设,在亚洲甚至更广泛的区域发挥带头和模范作用,成为全球海事技术合作中心的引领者。2018年4月,在国际海事组织第72次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大会期间,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作为由IMO设立的全球五个技术合作中心的唯一代表参加了项目展示。 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服务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区域。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亚洲国家中,有30余个沿海国家,为该合作中心完成国际任务和国家倡议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落户上海,不仅扩大了上海绿色航运发展的服务品牌影响力,也进一步深化了上海乃至全国航运业与亚洲航运业以及国际航运业的互动关系。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聚的各类航运要素,也将对未来6至10年地区及全球航运业绿色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区域国际组织,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始终把区域内国家的绿色诉求,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绿色航运发展需求作为自己的职责。在尊重各国制度的前提下,纳入更多能为绿色航运作出贡献的国家和组织。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开展的专业技术培训、会议论坛、技术研究、交流访问具有高度的国际化特点,也因此成为权威的、高层次的、专业的国际海事交流合作平台之一。 为进一步推动区域内的海洋环保意识提升和整体技术水平发展,2017年12月18日,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柬埔寨分中心在柬埔寨首都金边正式成立。 “作为全球海事技术合作体系首个分中心,柬埔寨分中心的成立是国际海事组织应对气候变化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在全球海事技术合作中心发挥带头和引领作用的重要体现。”国际海事组织海洋环保司副司长马朝智(Jose Matheickal)对此给予了高度赞扬。 为世界绿色航运提供中国技术方案 作为国际海事组织收集数据的前端机构,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主要负责船舶燃油数据收集和技术路线制定。而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关系着中国在该领域的发言权。 在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尤其是中国远洋海运集团等单位的支持下,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分别从散货、油轮和集装箱船采集船舶主机燃油消耗数据,通过智能技术、计算机技术进行分析决策,为提高船舶能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船舶公司的经济效益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2017年至2019年,是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完成国际海事组织和欧盟资助项目的关键三年,也是攻坚克难的三年。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将继续落实和推进船舶能效技术,攻克燃油数据收集和吃水差两项技术难题,努力在今年完成任务。同时,将数据收集和船舶能效管理软件开发作为主要目标,为世界绿色航运提供中国技术方案,为“一带一路”倡议和绿色航运的精准服务主动领跑、探路。 下一步,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还将主动与区域内的国家建立高效的沟通方式,积极组建全球海事技术合作中心联盟的“神经元”和“毛细血管”,基于收集来的数据编写亚洲国家的海事分析报告,将技术推广、宣传和“一带一路”倡议有机结合。今年,在缅甸建立第二个分中心;2019年,在孟加拉建立第三个分中心。 金永兴表示,将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建设成为全球最卓越的国际海事技术合作中心的宏伟目标任重道远,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只有苦练内功,加强内涵建设,夯实基础,才能激流勇进,乘风破浪,全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