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羊网
摘要: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计划在3年内完成的33节的沉管隧道,目前已经成功安装了14节,但本应该11月16日安装的E15节沉管却遇到了施工以来最大的难题。
12月14日,珠江口伶仃洋伶仃航道和龙鼓西航道之间的海域上,一艘起重船吊起一个约150吨重的红色“栅栏”缓缓沉入海底,因为E15沉管安装遇到难题,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部特意为E14沉管设计安装了全新保护罩,以保证已完成的工程不受影响。 E15沉管安装遇阻 港珠澳大桥由桥梁和隧道组成,其中全长5664米的海底隧道,建好后是双向六车道的公路隧道,将由33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沉管对接而成。“除了四个位于接口处的沉管短一些,其余29个沉管长为180米、宽38米、高11.4米。”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副总经理介绍,计划在3年内完成的33节的沉管隧道,目前已经成功安装了14节,但本应该11月16日安装的E15节沉管却遇到了施工以来最大的难题。 按照计划表,11月12日E15沉管的支床已经完成,两日验收之后将进行安装。巨大的E15沉管在16日早上到达施工海域,施工人员顾不得浮运的劳累,连夜开始拆除沉管两端的止水带保护罩,安装拉合千斤顶和深水观测系统,安排潜水员下海探摸,做好沉放准备。但到沉管安装前的现场决策会接近尾声时,潜水队长从40多米深的海底传回不好的消息:E15沉管基槽发现突淤,厚度超过7厘米,并有一定黏稠度。“这是超出常规和意料之外的回淤现象。”沉管安装之前,通常要经历挖槽、清淤、铺碎石基床等工程,“碎石基床12日刚刚做完,13日通过了监理验收,15日沉管开始出坞浮运时也只检测少量回淤。”尹海卿说。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对接精度高,几厘米的回淤都会对沉管的对接精度造成很大的影响。为避免对今后沉管隧道施工质量留下隐患,现场决策组果断停止沉放并将沉管撤回坞内。 经过70多个小时连续奋战,重达8万吨的E15管节又返回了桂山岛预制厂深坞坞口。11月底,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连续召开关于E15管节基床回淤处置方案专家咨询会,邀请相关顶级专家进行咨询评审。专家组认为此次基床遭遇的回淤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并从边部坍塌、地形、风浪等多个方面分析原因。 “金钟罩”保护已完工 “就E15安装现状来看,至少还需要两三个月时间。”专家组建议在对E15碎石基床开挖重新铺设,并在重新处理过程中通过在E14管节尾端加装保护罩,以确保重型机械施工时破坏已经安装的沉管。“接下来将认真分析基槽突淤的原因,找出回淤物的来源,弄清楚回淤的概率和影响,研究回淤预警系统,全力破解横亘在面前的这道难题,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相比前段时间频繁的冷空气,海平面相对平静,14日上午9时,在伶仃洋航道上看到,一个巨大的红色铁围栏正在海面定位准备下沉。“这是为E14沉管专门量身定做的保护罩,宽45.4米、高8米,重约150吨。安装好后,可以为沉管安全提供有效的保护。”正在现场施工的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V工区工程部长介绍道。 每年的这个时候,伶仃洋都到了风高浪急的时期,冷空气活动频繁,前几天的风速最高达到了7-8级,波高达到了2米,而且沉管的管体绝对不能有任何碰撞,几百吨的保护罩哪怕就是轻轻的挨了一下沉管,就可能把刚性的管体撞出裂纹,海水就会侵蚀里面的钢筋,日积月累,120年的使用寿命就得不到保证。马宗豪说,特意选了风浪较小一点,还请了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的专家来随船保障。 经过40多个小时的安装,14日下午5时许,潜水专用的对讲机里传来喜讯:据潜水员报告,保护罩顺利安装就位,没有和沉管发生任何碰撞。现场的人都松了一口气。